选自《佛教精进者的日记》,作者:恒实法师,恒朝法师
修道的过程并非永远是玄妙的境界现前。日常的真修实练是不断的努力不懈,磨练自己的耐心。是分分秒秒用最真诚、专一和坚定的信心在自性里最微细的地方下功夫,久而久之自然就有进步。所谓「有心是攀缘,无心是感应」,所以我们要学做一个无心道人。
无心就是不打妄想。每当有人赞美「我」时,这个「我」就被迷惑而认为自己很不错而松弛了原本精进的心。
某次,有人在上人面前夸赞我们,上人立刻回答:「一个修行人最要不得的就是听到他人的赞叹,为什么?因为他们修行的心会因此而枯萎,不能再进步。他们会自以为了不起,不能改善。赞叹一个人,给他带个高帽子,会使他们自己觉得了不起,比谁都好。我不是这样子,我教化人,不会给人带高帽子。」
如果能够遵循古德所走过的路好好修行,一定会有感应的。所有的困难都是源于不守规矩。当修道人懈怠或缺乏耐力时便会障碍重重。
现代人一切讲究快,凡事要立刻见到效果,结果往往一事无成。古贤人的方法也许缓慢,枯燥无味,甚至很苦,但其成果却是稀有而甜美的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是永恒不变的法则。
「沉思」
一个生活忙碌的家庭主妇对我们说:「我非常需要有独处静虑的时候,能够远离丈夫、孩子,花花世界裹一切繁锁事情一段时间。所以我常常喜欢一个人开一段长途车到这树林中静坐片刻,使我的精神焕然一新。」
另一位教员说:「我真希望能永远漫步在森林中而不用回来。」
参禅打坐,目的就是要找回真我。
上人在十法界中开示:「打坐就是为了返本还原,回到自己本有的佛性。」
沉思冥想就像是吃饭、穿衣、睡觉一般,是人类一种基本的需求。途中我们遇到很多人能了解我们礼拜时的感受,因为他们曾经独自在海边踯躅,露营,树林中散步慢跑,或是在晨曦时骑脚踏车。方法也许不同,效果却一样。有人形容道:「冥想的结果,头脑变的清醒了许多。」
沉思静虑时,我们把我们的心量扩大了。在海边或山林上独步时,自我顿时变得渺小,与大自然相比,因我执而产生的烦恼也就自然而然的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当我相缩减到完全没有,浑然于法界成为一体时,就到达了「无大无小无内外。自修自了自安排。」的境界。
|